手機版首頁進場圖片

台韓交流 重經濟也應加深文化合作

2015-01-08

台韓交流  重經濟也應加深文化合作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韓國與臺灣地理相近,彼此歷史與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為提供學術交流平臺,探討韓國與臺灣過去的歷史、哲學、文化、藝術方面之人文交流,以及如今韓國大眾文化與媒體、東北亞情勢,駐臺北韓國代表部特此舉辦韓國─臺灣人文交流大會。

 

 

駐臺北韓國代表部代表趙百相表示,韓國與臺灣地理相近,到臺灣後拜訪故宮博物院、國史館及臺灣文獻館等各機關,發現臺灣不僅完整保存中華文化精髓,還廣泛發展其歷史、哲學、文化,令人印象深刻,激發他舉辦韓國及臺灣人文交流熱情。未來這項會議將輪流在臺灣及韓國舉辦,希望有助韓台關係友好發展。

 

 

會議邀請前監察院院長錢復開幕、致詞,並以近現代東亞知識份子之交流、在台韓流現況與課題、韓國與臺灣媒體間互相看待之視角、韓國與臺灣對世界各國之政策為核心議題,回顧韓國與臺灣間的交流歷史,並探討未來之合作方向。

 

 

 

增進雙方關係  應多方認識彼此

 

臺灣經貿方面在亞洲四小龍時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當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重創,臺灣卻仍然屹立不搖。但之後韓國以驚人的速度克服難關,並且以文創、科技資訊等發展,一舉超越臺灣,現在已與主要國家簽妥自由貿易協定。

 

 

這樣迅速恢復、高速發展經濟的表現,讓各媒體經常造訪韓國,進一步瞭解韓國的成功因素,政府部門也經常提出要學習韓國,但經常對照之下,也讓彼此的媒體常以比較性的用字報導。

 

 

中央通訊社總編輯呂志翔、資深媒體人白兆美、韓國前中央日報部長兼評論委員劉光鍾,三人針對「韓國與臺灣媒體間互相看待的視角」提出評論及分析,認為雙方媒體應減少情緒性偏狹報導,增進彼此人民瞭解,才能化解誤會。

 

 

白兆美表示,最近十多年,臺灣有關韓國的報導以外電翻譯稿為主,所以在臺灣所見所聞的韓國新聞多半圍繞在南北韓關係或意外災難;而以韓流為首的藝文娛樂則大多翻譯韓國當地文字或電子媒體的娛樂新聞為主;提到體育新聞,臺灣媒體常見較情緒性及負面的報導。她觀察,部分臺灣人認為在賽事上受到不公平待遇,媒體報導再三呈現出,就將負面擴散了。

 

 

同時,現今許多交流及訊息的傳遞是透過社群網站、部落格,轉貼與轉述的結果,更難掌握來源與真實性,而媒體若未善盡把關查證的義務,就易導致有關韓國負面新聞綿延不絕。

 

 

近年來流行的韓劇,也是傳遞兩國訊息及文化的重要媒介。臺灣人對於韓國歷史的認知多半來自古裝劇,但這樣的認識容易會造成誤會。白照美認為,只要媒體秉持專業素養,可以增進台韓兩國人民互相瞭解,臺灣民眾也應從韓劇以外的來源,認識到完整的韓國。

 

 

劉光鍾曾派駐兩岸,瞭解臺灣及大陸,也因此直言,由於大陸在近十餘年內快速發展,韓國媒體在瞭解完大陸新聞之後,很難再轉換角度瞭解臺灣觀點或時事,所以韓國對臺灣的新聞報導可以說是「漠不關心」。

 

 

他表示,韓國與臺灣在歷史上一度是盟友,但斷交後韓國對臺灣日漸漠視,而臺灣對韓國也擺脫不了主觀情緒,長期以往加深了誤會,影響兩國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交流。他也呼籲韓國應摒棄臺灣「只是中國一小部分」的觀念。

 

 

而擔任評論者的呂志翔表示,國際各媒體面臨財務考量,很普遍的做法是縮減國際新聞,但最重要的應該是媒體新聞報導要回歸專業,公正客觀的把訊息詳實轉達給閱聽眾。

 

 

 

二○一五 經濟合作可望更上層樓

 

外交部次長高振群在交流會中午餐會當面向趙百相說,台韓應透過簽訂「投資保障協定」、「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及「經濟合作協定」等,營造雙邊經貿合作交流友善環境,推動雙邊互利實質關係更上一層樓。

 

 

趙百相表示,台韓為重要貿易夥伴,彼此往來密切,台、韓各為彼此前幾大貿易夥伴,製造業、農產品都具互補性,合作空間相當大,目前雙方洽談經濟合作條件已愈來愈成熟,特別是在「投資保障協定」、「避免雙重課稅協定」上,經一段時間洽商,二○一五年有機會傳出好消息。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