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首頁進場圖片

中國網商躍進 台灣廠商何處去

2014-11-13

 

中國網商躍進  台灣廠商何處去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從區域走向全球,兩岸三地企業正進入新一輪的競合階段。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統計,光二○一三年,就有一一○家中國企業赴海外上市,而除了香港這個主力市場外,美國已經是重量級中資企業的首選掛牌地(約佔七%)。從二○○○年起,登陸美國的中國企業,除了百度、搜狐等知名入口網站外,還包括中國最大的旅遊網站攜程網、教育集團新東方,以及太陽能領導廠商英利。上述企業,台灣人未必都熟悉,但從產業屬性歸納,它們分別代表了「網路商務」與「新能源」、「內需消費」三大趨勢族群,都將引領未來一、二十年的產業潮流。

 

 

全球太陽能產業在過去五年景氣大起大落,讓許多歐洲業者退出市場。然而,中國業者卻逆勢到美國掛牌。儘管虧損累累,經營績效遜於台灣同業,但藉著籌資便利,迅速擴大規模,如今中國太陽能板已經拿下全球七成市佔率。

 

 

「很多人都只注意到中國政府的補貼與扶植,卻忽略了中國企業愈來愈懂西方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孟傑提醒。

 

 

中國民企,最具份量的產業就屬網路商務。除了騰訊外,中國的網路巨頭陸續在美國資本市場亮相。

 

 

 

網商,中國民企的主力部隊

 

 

根據此次調查,純網商企業包括B2C的唯品會、噹噹網,入口網站百度、網易、搜狐,網路旅遊龍頭攜程網,以及界線模糊、幾乎無所不包的騰訊。

 

 

此外,阿里巴巴也將轉到美國掛牌,且締造史上最大籌資金額。

 

 

中國網路八巨頭賺的是人民幣商機,為何還千里迢迢到海外上市?

 

 

「網路天生就是全球化,而到海外掛牌,也一定會想到未來的潛在客戶在哪裡?」(香港)漢華專業服務集團董事邵啟昌提醒。

 

 

和千大整體總營收平均成長率十六.四%相比,只有網易低於平均值,其餘都大幅超越。而二○○八年才成立,一二年到美國掛牌上市,以名牌折扣特賣,專攻二、三線城市的唯品會,更是呈現年營收倍數成長的驚人態勢。

 

 

 

台灣企業如何跨越規模天險

 

今年兩岸三地一千大調查,台灣企業入榜家數持續衰退。從去年首度跌破「兩百」(一八五家)大關,跌落到一五八家。即便是剔除今年首度納入排名的美國上市(中資)企業(共二十家),台企入榜家數仍是呈現逐年遞減的狀態。

 

 

從一三到一四年,新掛牌的入榜中資企業達十七家,其中十四家初試啼聲,就輕易擠進本次排名的前七百大。相較之下,去年排行在七百名之後的台灣企業,到了今年卻有二十七家慘遭退出榜外。由於兩岸經濟量體懸殊,台灣企業必須思考更多元的成長策略,以免時間成了催化彼此規模差距的不利因素。

 

 

購併,對於多數台灣企業來說,恐怕還是過分冒進的選擇。但只要檢視榜單,則可發現,無論是電子業的鴻海(第五名)、台積電(第五十四名)、大聯大(第八十七名)、聯發科(第二六八名),傳產的台泥(第三○七名)、亞泥(第四五五名),金融業的富邦金(第九十九名)、中信金(第二八二名),都是藉購併成長的茁壯範例。

 

 

中國企業不斷掛牌籌資,儲存銀彈攻城掠地;而台灣上市公司卻反其道減資,把資金退還股東,這難道不是台灣企業「小確幸」背後的隱憂?

 

 

當然,規模不代表競爭力。如何讓優異的管理能力與規模優勢相輔相成,則是另一課題。

 

 

這也是金管會主委曾銘宗為金融業進軍「亞洲盃」敲鑼開道的原因。

 

 

 

規模、管理、創新鐵三角

 

代工優勢還是台灣強項,並未走到盡頭,但需要轉型。鴻海的垂直整合策略佈局,其實是代工產業升級的新商業模式摸索。

 

 

一張椅子,必須三隻腳才能站得穩。擁有規模與管理之後,第三隻腳就是「創新」。這也是為何郭台銘會喊出「拿Google錄取書來鴻海,薪水給三倍」的原因。

 

 

研發支出比例偏低,始終是台灣企業的普遍現象。例如,台灣企業擠進榜內前三百名的龍頭企業,依序只有聯發科(第二六八名,研發支出一八.七%)、聯電(第二九一名,一○.一%)、台積電(第五十四名,八.一%)、台達電(第二○一名,六.四%)與宏達電(第一八二名,六.二%)在研發支出比超過五%的水平。

 

 

進一步分析,除了宏達電外,上述四家「高研發支出比」的企業全都締造年獲利率兩位數的佳績。即便是台達電的年營收成長率只有三%,和電子五哥一樣有產業成熟的飽和現象,但仍能靠著較高的研發支出,創下一○%的獲利率佳績。

 

 

研發龍頭的聯發科特別值得一提。根據中華徵信所的統計,聯發科過去五年的研發經費將近一二○○億,竟超過一二年合併營收的九九三億,讓聯發科就算曾經遭遇一一年業績衰退的打擊,之後仍然能彈得更高。

 

 

「究竟是買宏達電、還是買小米機比較愛台?」詹文男拋出大哉問,從品牌來看,很多人都會說宏達電,但「現在很多中國手機,都已經是聯發科Inside啊。」

 

 

范有偉因此呼籲,台灣企業除了衝規模之外,必須騰籠換鳥,從成本控制的思惟轉向附加價值的提升。

 

 

 

消費服務業 是台灣小金雞

 

規模與創新,相輔相成。范有偉便舉例,創新需要人才,同樣是百分之一的研發人才比例,大企業的人才總數就比中小企業充實很多,這也是為何聯發科合併晨星的背後考量之一。

 

 

放眼未來,台灣近來熱衷的消費服務業走出去,有無可能成為台灣下一波產業競爭力的儲備梯隊?

 

 

看看此次榜單的新面孔,除了攜程網外,還有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第九二三名)。龍永雄解讀,「這代表了,旅遊、醫療、教育、養老,都是中國經濟成長放緩時,推動城鎮化的新商機。」

 

 

巴克萊亞洲區經濟學家梁偉豪也同意,「十二五後,中國的消費趨勢不再是消費總量的增加,而是人均消費能力的提升和消費升級。」

 

 

人在香港的邵啟昌更強調,「服務業在中國永遠有機會,中國消費者對食安要求愈來愈高,對境外食品更信賴,」近年陸客瘋狂到香港購買藥品、食品的現象,說明了一切。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