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首頁進場圖片

下一個戰爭-與機器人搶飯碗

2014-12-05

下一個戰爭-與機器人搶飯碗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機器人來了,而且想搶走你的工作。

 

 

Savioke公司最近開發了一款三英尺高的機器人SaviOne,它可以代替服務員,向酒店房間送零食或洗漱用品。除了可以自動找到你的房間、送東西之外,它甚至還可以自行坐電梯,而且既不用睡覺也不用去洗手間。此外,機器人也不會辭職—據美國酒店業協會(American Hotel & Lodging Association)估算,在美國酒店業中,非管理崗位的員工流動率高達50%左右。

 

    

 

除了酒店業,Momentum Machines公司也發明了一款會烤漢堡的機器人,每10秒鐘就可以做一個漢堡包。該機器人可以代替三名全職廚房員工,佔據的空間也更少,有望降低成本。Momentum Machines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亞裡山德羅斯•瓦爾達克斯塔斯最近在利姆諾實驗室(Lemnos Labs)接受採訪時稱,他的機器人「並不是為了讓員工更有效率,而是要完全取代他們。」

    

 

 

Savioke和Momentum Machines的機器人,都是即將到來的科技革命的早期信號。拜機器人學、大資料、雲計算和移動技術的長足進步所賜,這次科技革命可能會取代千百萬人的工作。在這次革命中,我們看到的圖景可能與工業革命時期沒什麼不同。在1920年,英國企業雇傭的手工綿紡織工約為24萬人。而隨著機械織布機的興起,不到40年,其中99%的工作崗位都消失了。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未來20年中,現有工作的47%都有可能被自動化所取代。自19世紀早期的工業革命以來,各種新發明創造的新工作崗位,足以抵補那些失去的職業。但鑒於如今的科技創新企業能夠以最少的人數創造極大的成就,這次的情況可能會非常不一樣。比如在2012年,Instagram的註冊用戶達到3000萬人,並被Facebook出價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當時只有13名員工。相比之下,柯達公司(Kodak)於2012年申請破產,它在最高峰時曾擁有14.5萬名員工。

    

 

 

大顛覆的確就要到來了,那麼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如果以史為鑒,有些人可能會推動保護主義,使某些工作不被自動化取代,以保持短期內的就業水準。在下一個10年裡,隨著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美國有23.3萬名計程車司機和170萬名卡車司機都要面臨失業的風險。現在美國的許多城市已經試圖封堵打車應用Uber,所以在無人駕駛汽車問題上,我們可能也會遇到同樣的反對聲浪。但在長期看,封鎖創新是一種短視行為,而且會使國家失去競爭力,落于於那些樂於接受更高效的新技術的國家。

    

 

 

在未來20年裡,那些非熟練技術工更有可能感受到被機器人奪走工作的痛苦。貧富差距會進一步加大。這有可能進一步加劇緊張局面,刺激更多人遊說提高最低工資。但是就像保護主義一樣,提高最低工資最終也可能起到反效果。比如提高酒店業和速食業員工的最低工資,可能會進一步提高企業對自動化的興趣,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做無疑會給公司省更多的錢。

    

 

 

因此,與其推行就業保護主義、提升最低工資,我們還不如認真考慮應該如何改進美國過時的教育體系。在19世紀,正是教育拯救了這個國家。這一次,教育也同樣是決定性因素。

 

 

 

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家大衛•奧特指出:「到19世紀末……很多美國人意識到,農業的就業率正在下降,工業就業率正在上升。而他們的孩子需要接受額外的教育才能夠養家糊口。」世界銀行也指出,在1900到1940年之間,美國14至17歲青少年的高中入學率從10%上升到75%。因此,隨著經濟的成熟,數百萬勞動者離開農場後,能夠獲得薪水更高的工作。

    

 

 

但這一次,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學校,而是不同的學校。學校需要投入更大精力,向下一代人傳授新的技能,使他們能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受益,而不是「靠邊站」。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機器人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依然很糟糕。所以,學校應該重點加強學生的批判式思維和社交能力。另外,在未來的一二十年,機器人大概也很難掌握設計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學校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管理技能。

    

 

 

除了重點傳授不同的技能,學校還應教會學生如何與機器和其它新興技術共同工作。如今,那些征服了電腦的人有更大的成功機會。而在未來,那些掌握了機器人和大資料的人也將是如此。奧特在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人們「經常誇大了機器對人力的取代作用,忽視了它極強的補充作用。」在未來20年中,我們的成功不一定取決於我們的量化技能或努力程度,而是取決於能否很好地與機器人協同工作。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