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首頁進場圖片

銀髮時代來臨 三十年產業能量大爆發

2015-11-01

 

 

下一個臺灣經濟奇蹟!?

 

銀髮時代來臨  三十年產業能量大爆發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文‧藍硯琳

 

全球行動輔具市場商機超過三千億元,而我國在去年更是世界第二大輔具出口國,外銷成長超過二○%。今年,行政院提出「輔助科技之研發及產業發展」,計畫將輔具產業推向新高峰,倚靠的正是臺灣企業積累了三十餘年的產業能量。

 

一九七八年,在美國宣布與我斷交、經濟逐漸起飛之際,位在嘉義水上鄉、不到十餘人的龍熒工廠悄然成立,原是開砂石車的李茂順,踏入從未接觸過的輪椅製作生涯。

 

這也正是臺灣輔具產業發展的縮影,當時,在嘉義鄉下,多是員工人數低於百人的中小企業,憑著想趁景氣變好、外銷訂單成長之際開拓市場,「做一番事業」的決心,全家族總動員投入各種輔具產業,有些人是利用自己家的三合院,漸漸擴張、有的人變賣農田,購買廠房、有的人將家裡祖傳的地用來建置工廠。

 

 

銀髮時代來臨  三十年產業能量大爆發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然而,從零開始的產業談何容易!面對當時的大環境,研發拼不過歐美,臺灣只能從代工做起,早期臺灣製作輔具的工廠不多,且技術、機械化程度並不成熟,所製作出的輔具,良率和精準度只能讓人搖頭。

 

創業初期,由於沒有任何經驗,又對輪椅一竅不通,龍熒創辦人李茂順僅憑著土法煉鋼的方式,全手工製作輪椅,「那時候我們的輪圈甚至是圈在電線桿彎出來的,當然品質會相對粗糙。」龍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獻州這麼說。

 

當然,起初製造的輪椅都被打了回票,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李茂順低著頭,向廠商請教輪椅做不好的地方在何處,「只要別人告訴我問題出在哪裡,就是機會。」李茂順日以繼夜的不斷研究、累積技術,也因為如此,外銷廠代工訂單漸漸增多,而當時製作低階產品累積的實力,以及臺灣傳統聚落一點一滴沉澱的經歷,成為臺灣輔具產業萌芽的關鍵機會。

 

 

聚落從零開始   積累產業能量

 

「在三十年前的臺灣,輔具只不過是個小眾市場罷了!」李獻州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戰後嬰兒潮所激增的人口,在醫藥科技發達、社會進步、新世代出生率低等因素影響下逐漸老去,臺灣成為全世界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由此可見輔具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銀髮時代來臨  三十年產業能量大爆發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在當時,輔具產業多興盛於歐美地區,而臺灣,輔具就如同足球運動一般,可說是沒人注意的寂寥沙漠。但是,越是沒人參與,越是有商機!提到踏入輔具的契機,李獻州分享:「正是由於當時臺灣供應商很少,相對利潤高,李茂順毅然決然與朋友合夥、投入輔具產業,製作鐵製輪椅」。

 

在一九八九年之前,臺灣都還在使用高達二十公斤的鐵製輪椅,隨著生活條件慢慢成熟,漸漸的有廠商試著將鐵,換成鋁合金,不但更輕,身障者的移動更方便、照護者也更輕鬆。

 

當時間來到一、二十年前,當臺灣輔具代工逐漸站穩腳步之際,許多歐美大廠因利潤等因素紛紛關廠,間接將產品訂單挪至臺灣,「那時候除了龍熒憑著『要做就做到最好』的決心,爭取到英國政府這個穩定的客戶以外,嘉義輔具聚落的另一家廠商祥巽企業,也因為『不斷進步的品質』,獲得大量日本客戶的認同。」一位輔具達人這麼分析當時的社會景況,無論是雄厚的英國政府,或是嚴謹挑剔的日本客戶,都代表國際對臺灣製作品質的肯定。

 

而當成本日漸增加,大多數代工廠轉移陣地,以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為考量,紛紛將目光轉往對岸。「到大陸設廠,技術、經驗都被學走,廉價品充斥,反過來跟臺灣本土輔具廠商競爭」,李獻州這麼說。同時,從不涉足投機行業的李茂順,更是一直記得他父親說的「賺了錢就要對社會有貢獻」,所以龍熒不僅將盈餘回饋社會,更在臺灣擴建廠房,進一步研發電動輪椅,把優勢留在臺灣,並到各國參展、銷售,讓臺灣製作的輪椅揚名海外。

 

李獻州分享,二○○三年開始,創新技術與研發成為轉型的發展重點,臺灣輔具廠商,漸漸開始注重自有品牌及產品研發升級。

 

譬如龍熒則花了近五年時間研發出突破性產品,「我們將產品名稱取名為『舞者』,」就是這句話,展現了李茂順的信心,「我們開始注意拆裝方便、易於攜帶、操作靈活」。

 

李獻州補充,龍熒除了接受政府科技專案補助,並與漢翔航太工業、物理治療師進行技術合作,資金與開發技術到位,率先做出符合歐美水準的站立式電動輪椅,讓身障者像一般人一樣,能夠站立澆花、散步,甚至還能揮舞雙手,輕鬆將球投擲於籃框,在海外市場有廣大的市占率,成為臺灣醫療產業的標的之一。

 

而祥巽企業,更追求質量輕量化、輪子靈活化,以及流線外型的美觀,看重「輪椅坐墊的舒適度」,董事長黃舜男笑說:「我想打造輪椅界的法拉利」。

 

 

傳統產業科技化  開拓嶄新大道

 

其實,龍熒及祥巽的發展脈絡,可以說是臺灣輔具產業發展的縮影。輔具要能獲得青睞,符合失能者的需求無非是重要關鍵。立委楊玉欣以自身經驗分享,輔具,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降低對別人的依賴,提高自主性和尊嚴!

 

她舉例:「假如我想喝擺放在我眼前的這杯水,如果我可以自己拿起來喝,這種感覺和別人為你服務是不一樣的。」又提及,一般人在睡眠時,可以自在的左右翻身或移位,讓身體不致於因為長期維持同樣的姿勢而不舒服,但是對於身障者來說,除非是請家人或看護的協助,否則想要自己翻身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楊玉欣分享,「輪椅族長期坐在輪椅上,因此若產品座椅散熱不佳,常會讓我們熱到煩躁不安。我們會想,為甚麼廠商沒針對這種需求發明相關的熱偵測功能,方便輪椅族避免悶熱感,讓生活更舒適」?

 

然而,在日新月異的科技變化下,輔具設計慢慢從傳統的笨重,轉向科技化。而臺灣輔具廠商自我進步的速率也加快,所產出的產品早已默默於世界各地發光發熱!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丁詩同也指出,去年我國是世界第二大輔具出口國,外銷成長超過二○%,包括必翔的代步車、康揚的輪椅與博雅的氣墊床,在全球市場都占有相當重要的領導地位,他說,「我國輔具產業鏈完整,相當具國際競爭力」。

 

 

併購英公司  打入歐盟市場

 

氣墊床大廠雃博大中華區總經理陳逸昇分享,早期公司從做輔助行走的器具開始,訂單多來自歐洲,「但我們發現產品技術含量太低,加上來回運費計算下,產品單價不高,且訂單多被東歐、北非、中國等廠商拿走,所以我們進行轉型,也慢慢從幫世界大廠代工轉做自有品牌。之後又延攬工研院團隊獲得核心技術,並開發投入防褥瘡氣墊研發與製作,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走出我們的獨特性」。

 

另外,除了產品技術研發外,雃博在品牌行銷,會根據市場大小進行調整,「我們在西班牙透過經銷商的方式進行;更花了兩年的時間購買在英國傷口照護、服務有領先地位的Westmeria公司,希望能因地制宜,成功進入英國和歐洲醫療通路,將來自臺灣的雃博負壓傷口治療系統等產品銷往歐盟等市場」。

 

而臺灣輪椅大廠康揚,一開始便擺脫傳統輪椅鋼鐵器材,直接建立以「鋁合金」加工技術為核心生產線,技術創新可期。近期,還因設計出可以傾仰、抬腳、後躺功能的智慧型高階電動輪椅車,獲得德國iF獎肯定。

 

臺灣廠商累積三十年的種種努力與研發,為臺灣輔具產業發展奠定相當的基礎;如今,政府願意由上至下的整體發展輔具產業,更將揭開產業創新價值的新亮點。

 

 

 

相關新聞看更多:銀髮族健步車溫馨上市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