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首頁進場圖片

李開復看中國創投機會

2015-07-26

李開復看中國創投機會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中國的互聯網正迎來黃金的創業時機,互聯網在對各行各業去仲介化、扁平化、平等化的衝擊中,創業項目遍地開花。大家的機會都來了,可是是否是你的機會?哪些國家和行業變化機遇在為你的創業保駕護航?在機遇下創業成功的範式是什麼?互聯網的本質是壟斷?如何拿著少量的錢從小壟斷做到大壟斷?

 

以下是整理自李開複博士在2015年創投盛典上的演講內容:

 

我剛從美國矽谷回來,看了美國的一些現象。我覺得《從0到1》還有《精益創業》這兩本書都是非常經典,而且在美國矽谷特別合適。在中國有一些特殊機遇和挑戰,如果這些想法對於這兩本書做一個補充,可能對於創業者會在中國創業會有更好的成功機會。

 

首先我們看一下今天全世界互聯網已經帶來顛覆式的作用,我們每天的生活已經被徹底顛覆。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想像自己回到十年前,見到一個十年前的自己,把你iPhone或者安卓給那個人看,看一下微信和餓了麼等等的應用,會不會讓十年前的你認為這個人是從科幻小說穿越過來的人,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

 

為什麼我們看到這麼多顛覆?互聯網是非常偉大的,它最大的作用有去仲介化、扁平化、平等化等等,下面讓我們從商業思維來看看互聯網帶給我們的創業者的機會和空間。

 

從全球來看互聯網肯定是美國領先的,如果我們看一下今天的市值。美國大概佔有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的所有互聯網公司的市值,中國佔有剩下的三分之一的三分之二。那麼中國在奮起直追,現在情況呈現大好。過去五年到十年中,中國從微不足道的世界市場現在達到了九分支二的市場佔有率,那麼未來有怎樣的機會?

 

今天我談一下在中國創業的特色和機遇。當你考慮從0到1,考慮創業考慮精益創業等等機會的時候,我覺得不能用一個全球或者美國思維看這樣的問題,因為中國其實有特別多的優勢,但是也有特別多的挑戰,現在我們討論一下優勢和挑戰。

 

 

第一個優勢就是人口紅利。

除了我們看到互聯網、移動、電商,中國現在是全世界第一而且是超過美國,兩倍、四倍這樣的規模,但是同時不能當作兩倍這樣的差別。我們看一下右下角,右下角這個圖告訴我們兩個經濟體的差別,兩個網路化經濟體的差別,不是看他們的個體比例,而是看個體平方比例。所以如果一個國家比另外一個國家的用戶大了三倍,它的網路效益是9倍,如果大四倍效益就是16倍,所以千萬不要低估人口紅利的優勢。

 

 

第二個優勢是中國的創業領導者特別厲害。

因為這個市場特別大,資金特別多,那麼有一批創業者湧了上來。當然左邊美國創業者他們可能在創新方面,突破式方面引領全球。但是右邊這幾個中國式創業者,他們在強大的領導力、快速執行力上高出一籌,他們的後勁更足。

 

我覺得全世界可能沒有一個上市公司的CEO像雷軍今天已經做到45億,還每天工作18個小時,這樣拼命的去做。可能在執行力方面,也許蘋果會更創新一點,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小米也好或者是騰訊、阿裡、百度也好,他們從小到大,一直到大還是在不停的工作,還是不停的執行。

 

那麼互聯網經濟裡面,我們不要認為創新代表一切,其實一個巨大機會的環境裡面,速度和執行力代表一切。尤其是在充滿機會的社會裡面,當機會不再那麼多,當競爭更扁平化,當大家在一個所謂的創業時代,那個時候創新更重要。但是今天的中國充滿機會,只要你能夠抓住快速執行才是最重要的。突破式的創新,在今天的中國不是創造價值和財富最好的方法,因為今天有太多的機會和不公平。

 

 

第三點是中國的工程師其實是巨大的競爭力。

我剛在矽谷看我們投資的公司,他們那些人特別聰明,但是我一個一個公司看,公司幾個人?四個人,已經有一百萬的投資怎麼才四個人?因為工資貴,因為房租貴。這就是矽谷現象,認為創業一定非常小。當然你做一個穀歌式的公司,你慢慢招人是可以的,但是在中國這麼大好的創業環境的現象,其實有一個很棒的領導者,你需要帶一個團隊。我們投資的專案,比如50到100萬美金注入之內,可能半年之內就有20人。這20人在強大領導者帶領之下能夠衝鋒陷陣,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國內現象。就是說老大很強的時候,他的團隊相信可以跟著老大奮鬥,可以改變命運,就算不能造成財務自由,也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所以這些人是跟著老大創業的衝鋒隊,他們勤奮努力能幹,中國工程師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可以看到左邊的騰訊,到了半夜兩點一大堆計程車等著員工下班。右邊不但是國內的這批生力軍介入,前幾個禮拜在美國看到我們海歸回國的浪潮又即將開始,有一段時間我覺得海歸創業被整個環境不看好,認為不接地氣。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創業需要對接百萬、千萬、上億的用戶,如果沒有強大技術團隊是會崩潰的。所以非常需要這種頂尖的工程師,那麼美國的高校是世界一流的,但是美國高校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留學生遠遠超過其他的國家。

 

我剛剛在CMU(卡內基梅隆大學)參加他們的畢業典禮,我看到CMU學電腦的學生裡面75%是外國學生,這75%裡面35%是中國學生。所以我們想像這批技術高手,他們未來回國的希望和誘惑,可以帶動整個產業做可規模化高技術的創業,會帶來新的一批浪潮。國內VC認為海外海歸創業也好,參與創業也好,做CTO也好是越來越合適的,因為現在國內給的起,對頂尖人在給的起他們的價錢,給他們的股份,也認知新技術人才的價值,所以新一批海歸回國會導致更多的創業浪潮,這是跟美國有巨大差別。當一個產品投入20個很不錯的工程師,跟著老大說了算,跟著三五個工程師彼此都是天才整天辯論的時候,這個效率非常高。

 

李開復看中國創投機會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第四我們談人口規模,剛才講過了人口紅利,巨大用戶群非常重要。

這個使用者群不僅僅是數量大,不僅僅根據數位平方的成長。更重要是一批人他們是有兩個很大的特色,第一個特色是中國的城鎮化,國內城鎮化的成長有上百萬人口的城市,他所造成的就是很多商業模式是最適合中國的土壤。

 

比如我們想像,你做一個餓了麼或者美團你要送貨。但如果你在美國,這個時候你開了多久的車,到的時候披薩都冷掉了。這時候你算人力成本,90%的時間在開車,你有汽油、能源、時間的耗損。而在國內在北京在上海在任何一個一級二級城市,配送可以非常有效率,而且尤其有優化。在海澱區一個一個騎著自行車或者摩托車甚至其他的方式,這樣的配送非常有效,因為人口密集導致了O2O的模式更加成立。

 

下面一個情況是中國有巨大勞動力。這些勞動力都逐漸的可以進入一個我們稱之為個體戶的創業的行動。就像過去淘寶提供平臺,很多人在淘寶開店,自己創業。這不是高科技創業,是在淘寶賣東西的掌櫃創業。但是同樣的一個很棒的Uber的司機他一定程度也在做一個創業,因為中國普遍的藍領工資水準還是比較低,對於他們來說做一個個體戶創業,O2O的創業過程是非常有吸引力。

 

在美國你很難想像一個人在福特工廠工作,他一個小時時拿30美金的收入,為什麼要出來開Uber?但是國內可以想像,十分之一這樣的公司,在一個非常有效的O2O的共用經濟的環節裡面,理所當然應該出來自我創業。所以大眾創業的一種詮釋和理解,並不是都是靠高科技創業,個體戶創業也要算,而且在共用經濟的平臺之下,中國的個體戶創業將會引領環球。

 

這裡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河狸家、E代駕等等。大家已經非常清楚河狸家已經有三百個美甲員,都是個體戶創業;E代駕成立三年,估值超過一億美金,覆蓋一百個城市。這些都是中國現象,我們在美國不會看到這樣的速度。不會看到,是因為美國沒有中國那麼多的人口密集城市。美國也沒有那麼多一大批渴望更多財富的服務員和工作員。

 

 

第五個優勢我覺得是中國政府的高效政策推出和到位的補助。

無論是引導基金、中關村大街,都是引領全球的政策。但是更重要的是,比如說因為有酒駕的政策,高效的執行就有了E代駕的機會,突然有了上海自貿區的事情,就讓一些聰明的創業者發現他有一個可以來做進口車電商的機會。這在過去不可能發生的,所以善於觀察機會的人,在中國可以看到更多這樣的機會。

 

 

第六個優勢我稱之為後發優勢。

美國是一個很成熟市場,很多競爭已經扁平化。越多人跳進來競爭,我們把利潤壓低,然後形成公平競爭。但是在中國過去有很多不公平的現象,零售業也好,房地產也罷,中間有很多人賺著不合理的利潤。這個時候互聯網創業一出來就把它打敗了,房多多就是一個例子。我們看到互聯網金融有很多不合理的現象,比如只有12%的中小公司可以申請貸款,而且貸款的利率非常高。於是這個就帶來了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繁榮。因此每個不公平,對消費者可能過去是一種剝削和迫害,但是對於互聯網創業者都是一個機會,這是現有低效管道帶來的變革紅利。

 

 

第七個優勢我們可以稱為草根優勢。

美國有悠久的品牌傳統,像MARVEL(漫威)這樣的公司在美國要經過一個很長的歷練才能做出來,我們很難想像他被一個創業公司挑戰。但是在國內消費領域的壟斷品牌遠少於美國,沒有那麼強大的娛樂內容的品牌,一個草根漫畫家在暴走漫畫、有妖氣、起點中文網這樣的一個新平臺上,只要我有一批粉絲,就可以對粉絲推送內容,推送出來一個內容授權多個領域。比如創新工廠投資的一家公司,他做了《十萬個冷笑話》電影上映三個星期就有1億多的票房收入,其製作團隊非常迅速地推出了手遊產品。這種內容創作在美國,還是被壟斷性的巨大品牌所霸佔,在國內有巨大機會。

 

在這樣一個環境,有著巨大的機會和巨大的挑戰。

 

 


(文章來源/36氪)


相關新聞看更多:李開復:勇敢挑戰大陸市場!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